close
大魏是個道地的、土生土長的金門姑娘。她在金門出生、成長,讀完高中之後才離開家鄉到台灣讀大學、就業,一晃拾多年,除了過年過節之外,一年難得回家幾次。


大魏和她 的大哥一同站在租來的休旅車旁。當初,我剛認識大魏的時候,看到她用JoDavid Wei當她的英文名字,那時我曾一度疑惑,一個女生怎麼會取用David這個十分男性化的名字?後來腦筋一轉才恍然大悟!原來David(大衛)是由“大 魏”轉音而來,虧她這麼有創造力。瞧!身高這麼懸殊的兩人怎會叫人相信他倆是親兄妹呢?我看著這張照片不禁笑出聲來,這兩人好似聖經舊約裡撒母耳記中的大 衛和巨人歌利雅(Golyat)。

每逢朋友聚會的場合我常會戲謔打趣的逗她:「大魏,什麼時候邀我們到你家做客呀?」她始終笑而不語,用靦腆的笑容閃躲這令她尷尬的問題。可是不知為何,這一回卻不一樣!她突然把我的戲言當真,趁著今年金門最熱鬧的慶典(後浦城隍出巡遶境),她邀請了幾位與她比較貼近的朋友到金門旅遊,可惜麗玲和淑芬臨時有事不能前來,而我則除了一家三口(我、麗真和小犬柏軒)之外我還另邀了從沒到過金門的阿舍同來。

大魏站在她大哥和阿舍之間。攝於高坑牛肉店前,那一夜我們享用了高坑的“半牛”大餐。(阿舍提供)



不但大魏熱情,她的家人更是盛情,她家大哥犧牲了整個周末假期全程開車陪伴我們,當我們的司機和導遊,而且大魏年邁的雙親還親自作了一桌酒菜招待我們,真不好意思。


大魏真的很認真、很慎重的在張羅一切,凡飛機航程的安排、民宿餐廳的預訂、觀光景點路線的設計、擎天廳導覽參觀的預約等等無不一手包辦,從她一再透過e-mail所傳過來的schedule、預算、備忘、注意事項等等,可察覺到她把會計專業人員的那種精明仔細的工作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我和其他的人幾乎只要作個現成的觀光客就可以了。

整個金門縣含小金門總共是三鎮二鄉,而五天四夜的行程(4/28~5/2)除了最後一天(5/2,農曆四月十二)要迎城隍看熱鬧之外其餘的四個整天盡在金門這島上晃蕩,正符合我輕鬆慢遊的脾味。

第一次來金門的時候(民國63年),金門所使用的紙幣都印上了類似“金門限用”的字樣,而且規定不准攜離金門以外的地方使用,當時的金門仍處在極嚴格的軍管狀態,直到1993年2月以後金門才解嚴開放觀光,國人才能自由的進出金門。1993年我自美國回來之後轉入金融業,有幾次因公司在金門設立分行而來金門視察,當時並不覺得解嚴之後的金門與我第一次來的時候有多大的差別:身穿草綠服的軍人依舊占總人口數很高的比率,除了軍事設施之外放眼望去金門還盡是農村景象,連金門第一家7-11也遲至1999年6月才引進金門。但這一次,事隔多年,再回到金門,它卻給了我一個全新的感受。金門,令人驚艷!我猜想,這和金門在1995年10月成為我國第六座國家公園以及開放小三通之後金門縣政府和百姓傾全力發展觀光有莫大的關係。

當年,這形狀長得像一根掉在海面上的狗骨頭的彈丸小島曾經進駐過十萬大軍;這裡也是令役男抽籤時愁眉苦臉的金馬獎;曾發生過驚天動地史無前例的炮戰,在激戰的44天裡落下近48萬發的砲彈;它是國民政府生死存亡的關鍵地也是寶島台灣的屏障。而如今,戰爭已成歷史,各處戰地遺跡也變成了觀光勝景……

金門的戰地形象


若要找一個能代表金門過去長期飽受戰火摧殘的歷史傷痕,那非「北山古洋樓」莫屬了。它是古寧頭戰役的見證,牆壁上的戰孔依然清晰可見,破碎的屋牆記載著那段戰役的痕跡。



退潮時,當海水逐漸退去,距離海岸不遠處一節節長滿牡蠣的鐵樁便顯露出來,這叫作「軌條砦(ㄓㄞˋ)」,是金門海濱軍事的阻絕措施之一,也稱之為「反登陸樁」,這也算是戰爭遺跡了。(攝於建功嶼步道)。



這些軌條砦朝外海以45度角斜插在水泥樁上,它反登陸的效果可以在許多二戰的電影中看到。如今已喪失了實際功效反成了養牡蠣的好場所,金門出名的蚵仔麵線及蚵仔煎就是用這些野生的牡蠣當食材才顯得特別好吃。(攝於金城海濱休閒公園)。



今日的金門已經看不到幾分戰地氣氛,但處處還看得到當時所留下來的精神標語及反共口號。瞧,精神奕奕的阿舍站在「還我河山」旁邊。現在,讓我們用想像力來把阿舍變裝:把他的棒球帽換成蛙鏡,剝掉他的T-shirt露出他古銅色厚實的胸膛,海灘短褲換成紅色小褲頭,再把腰包換成S腰帶,小腿肚上再繫上一把水手刀,若臉上再塗上迷彩,這時候,他,像不像一位兩棲偵察連的蛙人呀?(攝於馬山觀測站前)



金門的防衛與作戰設施都轉入地下,「戰備坑道」亦是金門風景的特色之一,我走過「瓊林戰鬥坑道」、「金城民防坑道」、「獅山砲陣地」、「翟山坑道」要不是因為維修之故而關閉,不然我也有機會走一趟「成功坑道」。這是進入馬山觀測所大門之後,到觀測站之前所要通過的一段全長174公尺的戰備坑道。像個時光隧道,引領你回到過去。(攝於馬山觀測站)



從馬山瞭望角嶼。馬山位於金門東北角,距中共所轄的角嶼僅2100公尺(退潮時1800公尺),為金門本島距大陸最近的據點。在雙方對峙的時期是前線基地之一,有天下第一哨之稱,今日則為熱門觀光景點。(攝於馬山觀測站,從碉堡射口望出去)



「擎天廳」位在太武山腹,國軍當年在堅硬的花崗岩中鑿開長50公尺、寬18公尺、高11公尺的高大廳堂,寬廣不見任何一根樑柱支撐,顯得格外雄偉壯觀。



我有一位朋友,和我同年,比我早五、六年服兵役,是在金門服役的充員。他告訴我,他到金門報到,部隊發給他一柄嶄新的、兩頭尖尖的十字鎬。二年後退伍,他還給部隊的是一把鐵嘴磨圓了、短了一大截、不像十字鎬的十字鎬,給自己留下的則是滿手厚厚的繭,十字鎬磨掉的部份全奉獻給了一寸一寸的坑道。(攝於獅山砲陣地)



這是一門改變八二三戰局的「八吋榴砲」,坐落在508公尺長的花崗岩坑道底。民國47年的八二三炮戰,中共曾夢想以五天攻下金門,卻在連打四十四天後被國軍的八吋榴砲震天一響,慌慌張張的以為國軍使出了原子彈而逼使共軍以單打雙不打收場。令人驚訝的是看完砲操之後才知道,剛才為我們表演的阿兵哥竟然都是金門大學的學生所喬裝的,男生女生都有。(攝於獅山砲陣地)



翟山坑道,另一個地下坑道的傑作。炮戰期間灘頭運補經常受到中共炮火的威脅,國軍才開鑿這條堪稱鬼斧神工的海上運補坑道。這條水道長357公尺、寬11.5公尺、高8公尺,呈A字型,可容納42艘水道小艇進出、迴轉,是個規模極大的工程。(攝於翟山坑道)



曾為戰地的金門,處處都陳列著舊日的各式各樣的殺人武器。這是我和麗真都乘坐過的M-41華克猛犬。(攝於榕園)


金門的另一面

當今的金門撇開給人強烈的戰地形象,它其實是58度高粱酒的原鄉,也是風獅爺的故鄉,我們來看看金門的另一面。

邱良功母節孝坊

目前已列為一級古蹟,是台灣地區最壯觀的牌坊。自機場搭公車,在民族路下車,步行至大魏家的途中,可看到這牌坊聳立在熱鬧的市集裡,十分引人注目。


節孝坊是由上等泉州花崗石和墨綠的青石混合建造而成。坊頂有「聖旨」石匾,石匾下橫刻「欽旌節孝」四字,表彰邱母含辛茹苦養育子女成為國家棟樑的故事。



節孝坊的柱腳共有四對石獅,其中有一隻石獅子很特別,只見它獅身彩繪、頭戴花彩,與其它獅子不同,相傳那就是邱良功母親許氏的化身,被奉為「石獅仙姑」的彩衣母獅而被當地居民視為守護神。



旅遊書上都說參觀的最佳時間是傍晚,柔和的光線可以清楚地顯現此牌樓的四柱三間、五樓三層各個精雕細琢的部位,在月夜裡,市井俗麗的街燈更對比反應此牌坊的貞潔堅毅。


金門鎮總兵署


跨進國家三級古蹟的總兵署,就如同走入了電視劇裡古代的衙門的場景。心中不免有個疑惑:清代的「總兵」到底是個多大的官?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呢?



從署裡簡單的介紹知道清朝在康熙19年(1680)在金門城設立總兵署,原因有二:首先是當時福建沿海仍有明朝鄭成功的殘餘勢力,二是金門常有倭寇侵擾。康熙21年,清將總兵署從金門城遷至現址,從那時起,到民國81年戰地政務終止的這三百餘年間,這裡都是金門的最高行政中心,難得的是這建築的格局仍大致保留著道光、同治時的原貌。



總兵署內有棵大榕樹,樹齡已超過200歲,樹大遮蔭,庭院深邃,今天這裡雖己非衙門,但仍留著官署的威嚴。


陳詩吟洋樓

早聽聞金門有許多古洋樓,早年有辦法的金門人遠渡重洋到南洋經商,成功致富之後返回鄉里所建蓋的樓房。金門的洋樓形形色色,把時髦的巴洛克風融入了本地的建築元素造就了金門獨特的洋樓風格。


陳詩吟為金門高坑人,清末1903年前往新加坡、印尼經商致富,於民國21年回鄉期間在後浦建此屋,現被列為縣定古蹟。大魏叫我們仔細看,有沒有瞧出這樓房像一隻蹲伏的烏龜?我倒注意這洋樓裝飾精緻,有南洋風十足的木質百葉窗,樓面山頭有雙龍拱仙女,不論是在柱頭上或在簷飾帶等地都有繁複的雕刻,處處展現中西各異卻又個個爭奇的趣味。



陳詩吟洋樓附近的一處老宅,不知是否和一旁的陳詩吟洋樓一樣早已人去樓空,但那漆黑斑駁的大門卻引我注目。



這是奎閣的一個角落。奎閣,位在陳詩吟洋樓的旁邊,是供奉魁星爺的地方。由於金門沒有孔廟,凡進京趕考的金門子弟在參加科舉考試之前會到這裡祈求考運的地方。


榕園

位在太湖北岸的「榕園」是一座擁有十多株百年以上老榕樹的公園,園區內的榕樹大都種植於清同治四年(1865)的老樹,每棵榕樹都氣根林立,圍繞著主幹形成一個大綠傘,各異其趣。


上午才下過雨,雨後,園內的老榕樹格外青綠,搭配上典雅的「慰盧」,意境頗佳。



再訪金門,麗真一路上情緒都十分愉悅,在具有金門當地造形特色的電話亭上談笑風生。



榕園內的老樹,株株氣根壯如主幹,開成一朵朵翠綠的大傘。行在其間,在綠蔭下享受午後的清涼,令人想坐下來、飲口茶、再下盤棋。



佔地36公頃的太湖竟然是國軍一剷、一鋤挖出來的人工湖。清晨的薄霧之下有幾許杭州西湖的意境。


陳景蘭洋樓

陳景蘭洋樓是全金門最大、最漂亮的洋樓,是新和坡僑商陳景蘭的宅第,是金門至今保存得最完善的洋樓,更是金門華僑回鄉興建的「番仔樓」的代表作。


白色建築格局宏大。1917年,陳景蘭請廈門及金門工匠花4年時間建此洋樓,這棟建築曾作為陳坑小學使用,1949年以後,陳景蘭洋樓歷經國軍防砲部隊駐紮,接續還被當做醫院、金門中學及官兵休假中心使用。



這中西合璧,走過90年歲月的陳景蘭洋樓,整建以後開放遊客參觀。



陳景蘭洋樓的前方即為成功海灘,站在岩石上的阿舍正飽覽海天美景,這裡視野寬闊,這裡的夕陽尤美,許多人喜歡爬到這來,坐看暮色,看著逐漸西下的夕陽應該美得不得了。


金門的風景、名勝當然不止這些,請繼續往下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k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