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華麗多姿的各個陣頭

我跟著隊伍一邊拍照、一邊欣賞這有如嘉年華會般的遊行隊伍。隊伍中不但四境間彼此的陣頭組合不同之外,還夾雜著不少來自大陸各地的鑼鼓隊和表演隊伍,都有特色。陣頭裡有綵帶、旗幟、大鑼、南管、香燈、香擔、十音、鑼鼓陣、小獅隊、舞龍隊,以及來作客的開浯恩主公神駕、關帝爺神駕、天上聖母神駕等等,真是熱鬧滾滾!

大陸來的陣頭


今年有15個來自廈門、漳州和平潭等地的宮廟陣頭,但一旦混雜在金門當地的隊伍中實在很難分辨那一支隊伍是來自彼岸,但這個我很確定是大陸來的,因為這幾位大娘在彼此插科打諢時我聽得出她們的口音。



這個就不是那麼有把握,只憑衣著、長相來判斷!


到處都可看到的輦

這是一例,從抬輦的壯漢直眼看我,及接著一連串的搖擺晃動的動作,我都拍了下來。


武轎遶境連續動作-1。



武轎遶境連續動作-2。



武轎遶境連續動作-3。



武轎遶境連續動作-4。



武轎遶境連續動作-5。


鎮北廟的眾將官

北境的玄天上帝,是鎮北廟的主祀神明,原稱真武大帝,北宋時為避真宗名諱,改稱玄武大帝,又稱北極大帝,象徵北極星,為統理北方之道教大神,統領所有水族(故兼水神),因北方在五色中屬於黑色,故又稱黑帝。玄天上帝赤足仗劍,狀貌威武,是著名的武神、戰神,元明以來,咸視其為保佑武運的大神。

據說玄天上帝前後一共收服了36名將官/元帥,但其中最有名氣的是「康趙二元帥」,康元帥紅臉而趙元帥是黑臉。玄天上帝出巡時會率領五方神將一起,為地方驅逐邪魔疫鬼。在群神之中我沒看到玄天上帝的神轎,但是那些身材高大、身披甲冑、神情肅穆威武的元帥們卻各個好看,相當吸晴!


從背心上的「玄武」二字斷定這是來自北境鎮北廟的陣頭。



康元帥是紅臉,但紅臉的未必是康元帥,鎮北廟派出好多位大神,我分不出誰是誰。



黑臉的X元帥,我也不確定這位白眉黑臉的一定是趙元帥。


小獅隊

顧名思義,小獅隊就是由小朋友所組成的舞獅隊伍。


美麗大方的女孩!



走在隊伍前面的二隻小獅。



二隻小獅舞起來可一點都不含糊!


12婆姐

北境的「12婆姐」相傳在五代後唐永和年間,陳靖姑得自許真君法師之傳授而精通各門道法,曾替閩王王廷彬解決妖患,救出皇后和三十六位宮女,閩王為了報恩,將三十六宮女賜贈給陳靖姑為徒眾,後來逐漸演變成12婆姐。

台灣民間相信「十二婆姐」不但可治婦女百病,還分別職司幼兒衣、食、住、行、驚嚇、夜哭和病痛等問題,又稱「婆姐」是生育之神,一般是在註生娘娘的兩側陪祀;因此,十二婆姐藝陣具有保宅安產、收驚護嬰、驅煞等作用。所以十二婆姐出巡時,如有小孩身體欠安,父母都會提攜幼兒到陣頭路過之處,讓婆姐輕摸其頭部,以求平安、健康,頗有神奇之效,因此十二婆姐藝陣是非常受歡迎的,人稱護兒神。。


天后宮的12婆姐藝陣每次出現總是吸引眾人的目光。



十二婆姐藝陣演出時,婆姐們身穿大紅鳳仙裝,右手持葵扇,左手持紙傘,戴著婆姐面具、白手套以及由檳榔編串成的耳環沿街遊行。



她們走路的姿態才是表演的重點。行走時,婆姐身體之舞步隨著鑼聲鼓點之節奏,時快時慢,輕鬆自然的扭腰、擺臂,以縱跨步、手搖葵扇,左右搖晃、大步行進,細看還真有些韻味。


人力藝閣

西境的「藝閣」,又名「抬閣」,是一種中國傳統民俗技藝表演,常見於迎神賽會。一般由小孩子裝扮成各種歷史人物,坐在製作精美的閣子裡,由人抬著或搭載於車子上遊行街頭。以上是資料上如此寫的,但我對照一下照片,我分不出「花車」和「藝閣」兩者之間有什麼大不同?


小孩坐上藝閣的花車,辛苦的爸爸媽媽要隨侍在側!



用車推可比用肩扛來得輕鬆多了!



好無聊,又累又睏,好想回家噢!



西境的「跑旱船」。以竹子編織骨架,用紙糊成的船身,船的下半身垂下藍色的布,一方面遮住表演者的腳,一方面也象徵船在海上行走,船行在陸地上,所以叫「跑旱船」。那幾艘旱船都不如旁邊那位扮演「三姑六婆」的來得有趣。



西境的「蛤仔精」。記憶中,自古以來,好像「跑旱船」和「蛤仔精」都合搭配在一起的樣子。這位「蛤仔精」看我舉起相機,大方的擺個pose。



東境的「公揹婆」。一人分飾2角,在場子裡滿場飛,十分討喜,十分逗趣!


蜈蚣座

西境的「蜈蚣座」是以一節一節的木板連成一長串像是蜈蚣的身軀,在木板上綁著椅凳,由稚童、少女妝扮戲劇故事裡的人物,再由大人抬著遊街的一種民藝陣頭。蜈蚣是毒蟲,在民間信仰裡認為蜈蚣座具有驅逐邪魔,去災招祥的功能,因此在廟會遊行時可作為神輦、神轎的先驅隊伍,具有開道的功能。

「蜈蚣座」則源於神話故事。傳說某村蓋王爺廟時驚動了蜈蚣精,蜈蚣精興風作浪,搞得王爺廟蓋不成。王爺一怒之下收服蜈蚣,變成自己的部將,後來蜈蚣精修煉得道,成為「百足真人」,所以,信眾們製作蜈蚣閣其意在「驅除邪氣」。


「蜈蚣座」的「妝人」表演,美麗可愛,又具有故事性,是吸引人潮的陣頭,因此成為迎神賽會不可或缺的要角。「蜈蚣座」的陣容,一般可達三十餘人,因此,只有人丁較眾的鄉社才備有這種。自古相傳凡參與蜈蚣座的孩童可得平安庇佑、健康與智慧。


金門在去年(2011年)五月14日(也是農曆四月十二迎城隍的那一天),以174公尺長的蜈蚣座陣頭,其上坐了200名孩童所扮成的「妝人」,以人力肩扛完成遊行,並以「原創性」申請「世界最長純人力肩扛蜈蚣座」的金氏世界紀錄,成功達陣,登上了金氏世界紀錄寶座。



我的媽呀~~~,我好睏,誰快來救我,放我下來呀!


西門外武廟前

無意間,隨著遊行隊伍來到西門外武廟前,顯然所有的陣頭都會經過這廟前,我乾脆就留在這裡獵取鏡頭。


在長鏡頭下,我注意到了這位全身上下滿是刺青,卻又很認真擊鼓的少年郎,他專注的樣子不免令我想到幾個月前才下片的電影《陣頭》。



早期世人對玩陣頭的青少年總帶著輕蔑的眼光,覺得他們總是與黑幫、惡習、壞嬰仔脫不了關係,不會有什麼出息!但近年來情勢逆轉,陣頭被視為台灣傳統文化之一,必須受到保護而逐漸受到重視,電影《陣頭》就是最佳的代言人。



這幾張半邊畫著八家將臉譜年青的臉,看他的眼神是何等的酷、何等的桀驁不馴。



但也就是因為這「半張」臉譜才顯得突出、才與眾不同,代表著全然的標新及創意。真希望眼前這幾位陣頭少年,能如電影中的一句對白:「我們不只是陣頭,也能讓青少年改變、發光發熱。」



在外武廟的廟口前,我蹲在乩童的腳邊拍照,和前來禮拜的陣頭距離實在有點近,有幾次我真擔心八家將手中揮舞的兵器會掃到我!



一組剛擺好架勢的八家將陣頭,旁邊有個人正對著天空撒冥紙!



武轎陣頭--1。



武轎陣頭--2。



武轎陣頭--3。



武轎陣頭--4。



從高雄世運一炮而紅後,電音三太子就名揚國際,幾乎成了台灣的象徵。電音三太子源起於嘉義縣朴子市的太子會,幾年前首先讓年輕人穿上三太子人偶,大跳電音舞,在南部廟會中,大出風頭,現場往往會吸引觀眾跟著一起high。傳統的三太子陣頭舞步原本就十分活潑逗趣,但若是跟電音三太子相比,那電音三太子就更加活潑、更有活力。



電音三太子特別討喜是因為能跟參與廟會的信眾們玩成一片,把古早宗教性的表演加入節奏強烈的電子音樂,再加上俗擱有力的台客舞步,這樣就可以把迎神賽會的場子轉變成嘉年華式的演出了。



民間的王爺信仰系統中的五營元帥,上壇元帥是武財神趙公明,中壇元帥是三太子李哪吒,而下壇元帥則是虎爺。在民間的傳說中,虎爺能是能保佑著小孩平安健康的成長,只是我第一次知道居然在金門也有電音虎爺。



有誰知道「電音三太子」的英文怎麼說?我在網路上漫遊搜尋時無意間看到中央社在介紹台灣時把「電音三太子」翻譯成“Techno Prince”,有趣!



我己經抓到了他舞蹈的節奏:搖晃、轉圈、劈腿、轉圈、一圈又一圈地轉圈、劈腿,猛坐在地上,停!一定要有人拉他一把,否則爬不起來!



E-79:這些日子以來,我曾經看過電音三太子在印度的沙漠裡大跳王彩樺的《保庇》,看過電音三太子會咬奶嘴,也曾看過電音三太子在馬路上騎著機車行進而被警察開單,因為沒戴安全帽。電音三太子己經是臺灣本土特有文化,也是新興的次文化代表。在今天,無庸置疑,電音三太子已是臺灣人的“大仙尪仔”了,你覺得呢?



附近高樓長長的屋影投射在城隍廟的廟頂上,顯然,太陽已經偏西了。


尾聲

玩到這時候,已是下午四點多鐘,街道兩旁觀望的人潮逐漸退去,只剩幾聲零星稀疏的鞭炮聲;各路陣頭的鑼鼓點子雖然還持續沒停,但聲音微弱多了,不再像中午時那般的震撼人心;隊伍的規模也明顯縮小,剩下的幾支旌旗也是東倒西歪顯得有點零落,這個光景,提醒我是到了曲終人散的時候。

算算時間,若要趕上六點半的飛機,我們似乎現在就該回頭,提行李趕去機場。此時眾人才突然想起回家的伴手禮還沒準備,於是又拉著大魏奔向模範街,在這家店抓幾盒貢糖、在那家提幾包什麼乾的,忙得不亦樂乎。麗真更絕,說是家中那把菜刀早該換了,堅持這時候要挑把稱手的金門鋼刀回台北。

回到大魏家,向兩位老人家辭行,並謝謝她們一家人這幾天來的熱情款待,尤其該謝謝大魏,在這幾天的假期中帶著我們四處走,讓我們有機會見識了金門的人文藝術、傳統文化,並充分享受到金門人的好客與人情味。

謝了!大魏!希望那一天我還有機會再回金門。再見了!金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kean 的頭像
    mikean

    慢遊 . On The Road

    mik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