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魏深知我一向喜歡民俗節慶的活動,所以當她想邀我到金門作客的時候,她巧妙的用了一個動人的餌---她一方面邀我一方面頻頻地透露:「這段時間金門剛好有個「城隍爺遶境」的慶典活動,很好玩喔。」這法子,果然奏效!


迎城隍的過程中最活潑、最突出的角色「電音三太子」。


五月二日(農曆四月十二日)是金門人迎城隍的大日子。連大魏的父母親都驕傲的對我說:「講到這迎城隍,伊熱鬧的程度,連舊曆新年攏比不上!」噢!有這款代誌?我倒想瞧瞧會有多熱鬧!

城隍信仰的由來

談這廟會之前不妨先提一下中國城隍信仰的由來。話說,明太祖朱元璋初定江山的時候,曾經下詔書,欽定天下城隍封號爵級,又說:「朕立城隍,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

然而「城隍」又是什麼呢?「城」指城郭,「隍」指城牆外環繞的壕溝。兩者皆是古時城市居民對外的主要防禦工事。古代的中國百姓為感念城隍的屏障功德,以謝天的心態給以歲時祭祀,遂經逐漸演變而賦予城隍神格。人們咸信城隍掌理城市的陰間秩序、記錄陽世善惡、監察官吏廉貪、翳惡除凶、消災保民。而且城隍爺大都是由生前勤政愛民、有功於當地的地方官,或是積善行孝、扶弱濟貧、造福鄉里的人所轉任,他們可以明辨是非善惡,能公平正義的守護市民。


真是個年度大事,大街小巷各個角落都可看到這張海報。



十字路口或各大圓環都可看得到縣政府為慶祝迎城隍而設立的這種巨幅的牌樓、招牌、宣傳品。



浯島城隍廟旁的祈福牆早已貼滿了百姓、信眾的期盼、希望與祝福!


後浦浯島城隍廟

島上共有三座城隍廟:古地城隍廟,建廟最早,始建於明朝洪武二+年(1387),是金門城隍信仰的開端、金沙鎮田埔泰山廟,建廟稍晚於古地城隍但位階最高,內祭的主神是由山東東嶽泰山神廟分火而來的東嶽大帝、後浦浯島城隍廟,建廟最晚,興建於清嘉慶16年(1811),是古地城隍廟的分火,今年剛好屆滿建廟332週年,此廟香火最為鼎盛也是金門人投入最多心力整建修繕者,是此次廟會的主人翁。

廟會活動前後可長達近一個月(4/9 ~ 5/6),有許多活動在我們來之前就已展開,我到的那幾天看到金門到處張燈結彩,並且有好幾項活動正熱鬧的在進行,例如,值年境主(今年輪到北門境)派出以鑼鼓陣為主的“請神隊伍”去迎請「開浯恩主公」以及後浦城內各家廟宇的神明王爺,敦請諸位神明王爺能夠神駕光臨城隍廟會的活動,還有,有許多鑼鼓隊伍以排練的名義進行踩街探路的活動,用意在通知孤魂野鬼:「城隍老爺要出巡了,盡快閃避!」。


每天下午,城隍廟前都有酬神戲可看。



這是來自對岸的廈門市戲劇學校所提供的酬神戲,戲服華麗、女伶貌美,可惜不知台上唱的是什麼?我一句都聽不懂。


天上掉下來的小仙女

資料上說遶境的活動是在當天(五月二日)下午一點半才正式開始,所以吃過早餐我們首先check out水頭小倆口民宿,中午前把車退租,之後就到大魏家集合。大魏的家就在城隍廟附近,很適合作為觀參廟會的前進基地。

才走進她家大門,在大院裡看到大魏的小孫姪女一人羞答答的坐在院子裡的板凳上,大家無不驚訝地睜大了眼睛,都以為是天上的小仙女不小心失足掉進了這人家的院子裡!紛紛搶先上前詢問今天她為什麼要作這般打扮?


像個小仙女的小孫姪女。


此刻的她被她媽媽要求必須乖乖坐好,不可以隨便亂動而亂了臉上的妝,原來小仙女化妝是要參加下午的遶境遊行。怪怪!真難以置信,連小小年紀的她,廟會的活動居然也有她的一份。她參與的項目是「花車」踩街。

當大家七嘴八舌讚賞小妹妹古錐、可愛之時,我又聽說在縣政府上班的大哥今天也有分配的勤務要執行。原來,這個廟會活動龐大、節目繁多,需要大量的人力參與,除了縣政府全力動員所有的警力、公務員、老師來維護公共秩序、安全之外,家家戶戶還會自動自發地向自己所屬的境主處報到,尋求參與各項表演任務或陣頭的演出,每一位參與人員放下手邊的工作,貢獻自己的時間,在陣頭中找尋自己適合的位置來幫忙。依我看,這「迎城隍」可以說已到了人人參與、家家傾力相挺的境界,也只有長久習慣了戰地政務、人人皆兵的金門鄉親才有這種犧牲奉獻的精神!


民族路上的舞龍隊伍。



電音三太子的陣頭。


才驚訝金門鄉親是如此的具社區意識、團隊精神之時,突然間陣陣鑼鼓喧天、鞭炮聲如雷轟頂,只見不遠的大街上人聲喧嘩、旌旗飄揚、煙硝遮天,我還以為城隍爺提早出巡了。一問才知,今年縣政府及金城鎮公所為擴大慶祝,除了本地的陣頭之外還邀請了台灣廿七家宮廟,捌佰多名信眾跨海而來共襄盛舉,同時也邀請了大陸的十五家宮廟,四佰餘人一齊來逗熱鬧。自上午十時起,來自台灣宮廟的陣頭就先行遶境巡安,為下午才要登場的重頭大戲先行暖場,為年度慶典揭開序幕!


台灣竹山鎮來的陣頭。



上午,來自台灣的陣頭先行遶境,為下午登場的重頭大戲先行暖場。


開始熱鬧了

近中午,全島忽然下起不小的雨,我很擔心雨勢會破壞遶境的活動,但大魏家的二老卻信誓旦旦的要我別擔心,說這只是城隍爺出巡前的「洗路雨」,年年皆如此!果然,不出半小時天氣果真放晴,嘿!我只能說這城隍爺果然有靈!

吃過中飯,先到大魏家所隸屬的東門境主的所在地---代天府,去看看,果然在花車群中見到了大魏的小孫姪女,此時她已完全妝扮好,正襟端坐在花車上,可能是第一次參加,她似乎有些兒不自在,好心的大魏大哥在一旁像褓母般不停的在安撫她。


東門代天府,東門境主的所在地。慣例上,東門地區所負責的陣頭共計有「公揹婆」、「白蛇傳」以及「花車」三個陣頭,正式出發前都集中在這廣場上整隊待發。



大魏的小孫姪女,坐在花車中,似乎有些兒不自在。



花車陣頭:在三輪車上佈置舞臺,讓童稚小孩,扮演民間故事裡的角色,通常車前會有一塊木牌,標明所扮演的故事名稱,讓人明瞭易懂其中故事。花車陣頭通常會由數十輛三輪車連接成串,展現多彩多姿的場面。寫到這,我這會才想起,我居然沒去探究小孫姪女那天是扮演那個故事裡的角色!



花車上的一位扮演清宮劇裡「格格」的小女孩。


下午一點一刻,時間又逼近了一點。我趕到城隍廟時廣場上已人聲鼎沸,摩肩接踵,舞台上的酬神戲正演得熱鬧,善男信女們手持大香就等待起駕的那一刻。

在廣場上想為自己找一處利於拍攝城隍爺起駕的好位置,但不可得,我必須不停的移動,因為一直有從各地前來的神明要謁見城隍。每一組陣頭上來時,負責管理秩序的人員都會驅趕好奇的觀望者,或那些既礙事又屢勸不聽的好攝者(我即是其中之一),好讓神轎能有足夠的空間去行禮。

進來的神轎,行動起來無不劇烈的上下搖晃、左右搖擺。扛輦者以肩搖神轎,並常會同步使勁,用力搖晃,好像若沒使出全力,就沒充分表達出對神明最高的崇敬。有時候擺蕩的幅度過大,連扛輦者都難以控制自己身體的重心而使得腳步踉蹌,幾乎要撞入人堆裡,險象環生在所難免,但也顯示出人扛神轎的生動與活力。


中午過後,城隍廟前廣場已萬頭攢動、人聲鼎沸了!



舞台上,酬神戲沒停,依舊演得熱熱鬧鬧!



馨香一柱,誠心跟隨。大魏的母親告訴我,她會和這些香客一樣,屆時會追隨城隍爺,沿著遶境的路徑,踏遍金城的大街小巷。



香客一。



香客二。



香客三 & 四。


大小神祇、大小神轎

「輦」唸ㄋㄧㄢˇ,從字形上看是兩個夫(男人)加一輛車,意指用人力拉的車,其實外觀上更像是一座「轎」。「輦」就是迎神賽會時神明所乘坐的交通工具。


像這個,叫「小輦」,類似小型座椅,輕巧簡單,僅在座椅兩旁以刺竹為梗,由信徒兩人扛起。大多是虎爺或太子爺的坐轎。



上面的神祇正是「三太子李哪吒」。



這個,叫「中輦」又叫「四轎」顧名思義是由四人扛的轎,約是「小輦」的三倍大,型如太師椅,兩旁以長木棍為梗,梗的前後端再綁上麻繩,麻繩中間再以竹桿穿過綑綁,由信徒四人扛起,扛轎的四人前後排成一直線。多由太子爺或境主的副將乘坐。(三太子在不同的宮廟裡身份地位或許不同,待遇也許不同,在有的宮廟其配坐小輦,有的則配坐中輦)



不知自何處來的「白府千歲」。「千歲」即「王爺」之尊稱。



各宮廟裡位階最高的主神所乘坐的不是「文轎」就是「武轎」,比前面所提到的「中輦」更大、更精美。武將、王爺乘坐「武轎」,而文官、天后、女神則乘坐「文轎」或「鳳輦」。在迎神賽會的隊伍裡,文轎有頂蓋、轎身四周有牆、有流蘇,通常較為沉重,行進時較為肅穆,常以前後三進三退為主,不會搖晃。而武轎則蓋頂有如涼亭,轎身四周除柱之外皆空,輦頂四端刻著鳳頭,並插五營旗(最明顯的特徵),亭柱刻龍身,中間為椅座,下層以花木雕刻裝飾。武轎行進時步伐變化較多搖晃也最明顯。



坐在這文轎(因為轎子上有許多流蘇,我推斷)中的是來自瓊林的保生大帝。


神明的代言人

如同西方國家靈媒的角色,中國道教裡的乩童則扮演傳達神明訊息以及作為神明與信眾之間溝通的媒介。在廟會遊行中,每一位乩童代表其中一位參與的神明。他們透過肢體語言、服飾等表達神明的親臨。


乩童,神明的代言人。



在各地的迎神賽會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乩童」。


在迎神賽會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乩童,特別是在巡行繞境或者遠道進香的隊伍之中,在炮聲硝煙、鑼鼓喧天的陣仗裡,無數的乩童夾雜在善男信女中間,下身是清一色的燈籠褲,上身或赤膊或僅圍一件刺繡鑲亮片珠子的肚兜,手執各種奇門的短打兵器:鯊魚劍、流星錘、狼牙棒、短劍、九環刀、銅金間鋼鞭,或三稜刺的,不論武器為何,動作則幾乎是大同小異;誇張和略嫌機械化的步伐,眼神半睜半閉,神情肅穆冷峻,一面前行,一面不停的將手中的兵器往自己身上砍,多半是背上,偶爾也有以肚皮或左右腰身脅下為標的的。雖說神明護體,但鮮血淋漓卻是免不了,常見乩童一路往自身砍斫前進,後面有個人則含著一口口的米酒,往乩童的背上傷處猛噴。


神明上身則稱為「起乩」,而整個過程則被稱為「扶乩」也稱為扶鸞,鸞鳥是中國古代傳說的神鳥,是西王母的使者,負責帶來神明的訊息。因此,扶鸞有傳達神諭的意思。



城隍起駕巡境前,還得先忙於接待前來祝賀的來賓。今天所有來自各方的神明、輦轎來到城隍寶地都先要向城隍爺請安,而城隍爺派出他的代言人,三位乩童,上前去迎接前來祝賀的神明,這時,你可看見主、客雙方的乩童會作出打躬作揖、相互禮敬的畫面。


金城四境境主

近一點半,正式起駕的時間就要到了,我找到一處台階,稍為可以將我墊高以避開洶湧的人潮。首先步出城隍廟的是城隍的行政幕僚、部屬等神,例如七爺與八爺,文、武判官,董排爺與李排爺等,接著是金城四境的境主。四位境主的神座分別由四位德高望重、穿著長袍馬掛的鄉紳父老捧出來。


董、李排爺是城隍爺的僚屬,負責執杖行罰的皂隸。董、李排爺頭戴方帽,紅面蓄髯,腰繫黑巾,身材壯碩,神情嚴肅,手執杖板,靜立下方,隨時等待執行犯人的廷杖。



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自然有許多神將部屬,分別擔任司法與警察的神務。因此城隍座殿下方兩側,分別是文判官(左)和武判官(右)。民間傳說文判官名叫康子典,武判官名叫龐元志。兩者均頭戴軟翅紗帽,腰束犀角大帶,腳踏歪頭皂靴。文判官的扮像是粉臉蓄黑鬚,眼神平靜,身穿圓頂紅袍,右手握生死筆,左手持善惡簿,是協助城隍爺審判罪犯的善惡、壽數與罪刑。武判官的扮像是黑臉蓄紅鬚,圓瞪雙眼,身穿圓頂綠袍,手持圓錘,是負責收押、執行懲罰的工作。




北門境主,北鎮廟內的玄天上帝是北門境的境主。玄天上帝又稱真武大帝,本為王子,棄王位而入山修行,得道後玉皇大帝封為玄天上帝。北門境主是今年值勤的境主,此次廟會由北門負責統籌。



南門境主,南門天后宮內的洪府藍(藍、南諧音)濱王為境主。藍濱王姓洪名應銓,傳說生前曾是造船廠的廠位,曾被封為監察御史,處世公正不阿。死後,世人蓋廟祭祀,明末清初時出巡到此,被留為境主供奉,常為信眾申不平之冤。



西門境主,為俗稱馬舍宮的外武廟韓王爺。民間傳說韓王爺曾經遏止瘟疫在金門流佈,因而被尊奉為境主。



東門境主,以代天府的池王爺為境主。相傳昔日池王爺為官時,因遏阻瘟神降災劫,為救黎民百姓而身亡,被玉皇大帝封為池王爺。



最後,近一點五十分,城隍爺的鑾駕終於在千女散花(滿天的祈福金紙)之中出現在眾人的眼前。鑾駕一出,千百隻手舉起,千百隻手機卡嚓、卡嚓地響個不停,大家都不肯放過這個鏡頭。城隍爺的鑾駕,很明顯的是個「文轎」。



跟在城隍爺鑾駕後面的是城隍爺專屬的、金碧輝煌的華蓋,但那跟在華蓋後面像一面「鐵扇公主」所持的扇子的東西叫什麼?我就不知道了!



城隍爺終於起駕巡境了,在福建省主席薛承泰、縣長李沃士、縣議長王再生、立委楊應雄和烈嶼鄉鄉長洪成發等人抬轎下,沿著三百多年來未曾改變的「香路」巡安,家家戶戶準備香案迎接,沿途吸引民眾駐足圍觀。



走在城隍爺的神轎前面有二個重要的角色不可不提:第一,走在隊伍最前面的「香擔」,由清勇衙役肩挑神龕與香籃,內置香爐,象徵是祖廟的「分靈」(回頭查一下後浦浯島城隍是從那分火而來的?),這是香陣隊伍中最神靈的聖物。第二,走在「香擔」正後方的「神駒」,由馬夫牽著城隍爺的座騎,緊跟在後。



隊伍的最後是一大群的香客,男女老少都有,拿著點燃的香,虔誠的跟著城隍爺神駕,他們說這樣可以獲得庇佑。


未完,請繼續 (再見.金門) 四月十二迎城隍(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k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