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貢山縣境內的丙中洛就位於綿延二百多公里的怒江大峽谷的頂端,它宛如是這大峽谷輝煌的冠冕,鑲嵌著一片藍天、藍天下一條綿亙不絕的雪峰、一灣碧水曲折有致,自然成為三江並流裡的一個重要的景點。一路上從四處收集來的資料對丙中洛有著諸多的讚美,例如:稱丙中洛是「江河為池,雪山為城」,說那兒有怒江流經,又有十大神山盤桓,稱得上是「群山蘊寶,江水流金」,又說這裡彷彿就是「天人合一,人神共居」的人間淨土。要不是「香格里拉」早幾年被迪慶藏族自治州的中甸給搶先登記走了,要不然,這個美名豈不該落在丙中洛呢?



按資料顯示,丙中洛境內有國家級的景點3個:怒江第一灣、石門關和丙中洛週邊的田園風光。「怒江第一灣」就位在丙中洛南邊不遠處,只有4公里之遙。怒江發源於藏北那曲,它從北面的秋那桶深谷直下在石門關奔湧而出,繼而蜿蜒向南,在丙中洛南邊形成了幾個大彎曲,其中一個「U」字形的大彎被眾人稱作「怒江第一灣」。



我們抵達的時候已是下午5點左右,太陽的位置明顯己經偏西且越過了山頭,江灣大部份都己陷入大山的陰影中。喜歡攝影的朋友,應該可以推算,拍攝怒江第一灣最好的時間,不要超過下午14:00。



這時候,江水平靜,映著最後的一點落日餘輝,根本感覺不到眼前的是條「怒」江。


怒江第一灣」



過了「怒江第一灣」,再往北走,沒一會就到了丙中洛村子口,村口有個石碑。



石碑旁的告示上這麼寫著:「在這裡,6000多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村民,與水、天、神、木和諧生活了千萬年,萬物與人每天詠頌著內心的幸福……,現在你願意做第6001個幸福的韻律一起詠頌幸福,感受天堂嗎?」果真不錯,鄉民們視自已的丙中洛為一處「天人合一,人神共居」的人間淨土。



明天,若按行程表,我們大概會從村子出發再往北探尋石門關、霧里村、茶馬古道、秋那桶等風景勝地。



石碑旁還有一處勝景,「桃花島」。桃花島其實並不是島,也是怒江的另一個彎,若不仔細分辨很容易和「怒江第一灣」搞混。



眼下,桃花島上有一座橫跨怒的吊橋把「島」和丙中洛相連在一起。阿娜教我們,往後回台灣之後,就用這座橋來區分「桃花島」和「怒江第一灣」,這樣就不會混淆了。



站在觀景台上,可以近觀江對岸的島上村舍。桃花島應該是後來才取的名字,它原來叫「紮那桶」,為怒族世代居住的地方,目前有3~40戶怒族住在那兒。桃花島上的怒族人每年有過桃花節的習俗而這習俗的由來也是原住民順應大自然環境所產生的。很早以前,每年桃花盛開的季節,怒江江水常常陡然暴漲,淹死不少人,怒族人認為這是水神作怪,所以村寨裡的人就在每年桃花盛開的時候,用麵粉做出一個很大的人偶再與其他祭品一起投入江中來祭祀水神,以祈求村寨家人四季平安。至今有了這跨江的吊橋,過桃花節的習慣還保留著。



站在觀景台上,也可以轉頭往北遠望丙中洛村的田園風光。



傍晚時分,夕陽餘暉灑在「嘎娃嘎普雪山」之上。嘎娃嘎普雪山,意為高大的雪山,是高黎貢山的主峰,終年積雪,海拔5128公尺。居住在山腳下的獨龍族和怒族均將此山視為自己的發祥地而頂禮膜拜,藏族同胞則將其列為丙中洛十大神山之首。



我們住在鎮上十分現代化的「玉洞賓館」,趁晚飯前出來走走。鎮內,倒是像一般新興城市,放眼看去,一條寬廣的長街,樓層不高的水泥洋房羅列兩旁,家家戶戶似乎都作起了生意,從外地來的觀光客恐怕是此地最重要的經濟來源。



此時為冬季,不知是否是因為冬天時此地天寒地凍,或遊客較少的緣故,街上有不少戶人家是關著大門的,就像這一家。



這是一家餐館,大門上簡單的用油漆大筆揮寫著「歡迎光臨品嘗」。



這家也是由「鎖」將軍在把關。



人神共居的地方想必應該是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理想國。



一家上了鎖的網咖,和旁邊釘在門柱上的政府政令宣導。



第一次踏進大陸內陸,一切都是新鮮的,連這面五星旗也讓我看半天。



街上一家「農家小吃」餐館,其上所寫的除了酒類,其餘的我都嚐過。



太陽下山很久了,市場裡還剩下幾個攤子,有個賣辣椒的攤子



還有賣磨菇的。




在路旁曬著的乾辣椒。



街上的人物-1。



街上的人物-2。



街上的人物-3。



街上的人物-4。



有一些居民就在路邊將拾來的枯木劈成塊,再裝進簍子裡揹到巷子裡的住家,當燒飯的柴火。我相當好奇,很想知道大街兩旁的巷弄裡是什麼世界?



走進窄巷,立刻發現,那條筆直的大街是丙中洛的門面,有專人清潔打掃,市容看來還算整潔。但待我走進巷內,景觀就大不同了。街道兩邊的屋子後面就是田地,但伴隨著汙水、垃圾、異味,我每走一步都要先看一下腳底下踩的會是什麼。



那木塊應該非常沈重,一個人一次只能背負一塊。




吃過晚餐之後,阿娜為大家安排一場藏族的營火歌舞晚會。在這個怒江自治州裡雖說人口最多、居住歷史最長久的是怒族人,但來自北方的藏族曾經是這一帶的統治者。「丙中」其實是藏語「箐溝邊的藏族寨」之意,而「洛」呢?阿娜則說是平坦、適合人住的地方。在古代吐蕃興盛的年代,藏族勢力曾達緬甸北部和雲南西北部,在許多的世紀裡,他們是怒江上游的實際統治者。



他們首先升起熊熊的篝火,再拿自釀的包穀烈酒請大家喝,藉酒助興。



他們身穿傳統服裝,手中彈著藏族傳統樂器,圍著篝火載歌載舞。



這位主人身上所穿的顯示出藏人華麗的傳統服裝。



瞧他們幾個,杯酒高歌正努力地在娛樂我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k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