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坦白說,丙中洛這村子本身一點也不特別,僅是一個依現代鄉鎮規劃概念所建成的村子,一條長長大街的兩旁充斥著水泥洋房、餐廳、旅館、特產店和一個擁有固定攤位的果菜市場,十足是振興經濟政策下的產物,還帶了點招徠觀光的味道。若要問到底丙中洛有什麼資格去和中甸爭那「香格里拉」的頭銜?我想,答案不該是丙中洛這村子本身,答案盡在丙中洛村子外的地方,如石門關、霧里村、茶馬古道和秋那桶寨。今天就要去走訪這些地方。

丙中洛的清晨


在丙中洛住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搖醒賓館老板為我打開賓館大門。一路上,我頂著月光,還得小心地上的薄冰,月明星稀,獨自一人又來到村子口石碑處的觀景台。


此刻氣氛寧靜莊重,燈火稀疏,村子上頭的雪山靜靜的俯視大地。


在觀景台的另一邊,桃花島已被雲霧所覆蓋。


江邊上對岸的山頭,屢屢被雲霧覆蓋。


雲海、晨霧,來了又去,去了再來。造物者,在我眼前如此反覆的拉開一日的序幕。


再過一會,太陽依然尚未露臉,月亮也還沒下山。


奔回賓館早餐的路上,沒想到會讓我撞見如此巨大的月亮。


枯枝、雪山、明月,這也算是丙中洛給我的驚喜。

石門關

石門關在丙中洛北方約3公里處,是行怒江北上西藏茶馬苦道上的必經的通道。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由北至南一路夾江而行,來到此處不知為何,更是緊緊的夾擠到一起了。站在石門關的觀景台上,只見兩座高約500公尺的絕壁自江岸拔地而起,峰壁如削,直沖雲天,猶如兩扇敞開的巨大石門,使得江面在此更顯得狹窄,彷彿江東、江西之間僅有一步之遙,突顯其雄偉壯觀的景色。此刻,雲霧不時飄忽,蒼蒼茫茫,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姿。可惜的是,正逢枯水期,少了淘淘江水從峽壁之間噴湧而出之勢。


石門關之一。


石門關 之二。

江邊上看霧里村

車窗的右側突然出現了一片令人難以置信的田園風光,那是一片帶著濃濃春意的翠綠色,是一片夾在群山與江水之間綠茸茸的翠綠,古老的木屋疏落有致的散佈在山坡上,沒有一棟現代建築摻雜其間顯得十分古色古香。只見大片的青草地,幾棵點綴得恰到好處的枯樹和層層雲霧縹緲的遠山,阿娜告訴大家:這就是霧里村。

我屏住呼吸,不停地按下快門,心想:這裡會不會是因為經常籠罩在晨霧之中,所以才會被人命名為霧里(裡)村呢?從這安祥恬適的田園景象,我深信,縱使是深處群山之中,如此與世隔絕的地方如霧里村者,只要是受惠於源源不絕的怒江江水,這片土地就會帶來豐衣足食。



霧里村躺在怒江江邊上,只有一條茶馬古道與外界相連。


從這遠觀過去,真是一座美麗的村莊。


數十間棕黃色農舍零零散散地灑落在那片綠色山坡上。


霧里村。


秋那桶寨

今天,阿娜刻意安排了一小段健行,要大家用雙腳去貼近滇藏邊境鄉野的美麗,用約一小時步行的時間去一個被人稱之為神仙居住的地方---秋那桶寨。我當然裡解,這是一個言過其實的說法,我已漸漸習慣大陸人這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誇張習性。但不可諱言,這的確是條賞心悅目,令人心曠神怡的徒步路線。

秋那桶寨,是怒江大峽谷北端的最後一個村子,與西藏交界,沿山坡分佈著民居,到了這裡,再往北就只剩下馬幫的小徑了,可以直接通往西藏察隅。秋那桶寨是一個尚未被開發的原始小村,它座落在群山環抱之中,四周山坡樹木茂盛,鬱鬱蔥蔥,一座座小木屋順坡而建,周圍環繞著綠色的麥田,石片瓦頂在陽光下折射出銀光。

秋那桶寨有40多戶人家,大都以豢養性畜和種植玉米小麥為生。村民就地取材,整個村子的房屋都以木質結構為主,屋頂則鋪上薄石板當瓦片。這些木屋很是些特別,面積都不大,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作為豬圈、牛圈,或堆放乾草糧食雜物。村子裡頭靜悄悄的少有人走動,猜想,或許是小孩都去上學,大人都到田裡幹活去了,留下不少的牛羊豬雞在村子裡四處遊走,也不怕生人。這裡彷彿真的是與世隔絕,遠離塵囂。我們在那四處走四處看,待到近午才見一縷縷的炊煙從木屋頂上的煙囪嫋嫋升起,若隱若現,朦朦朧朧,我這才明白原來這村子並非沒人,只是他們都深鎖在屋子裡不想打擾我們這些陌生訪客,也不想被人打攪。在那待了近一個小時,居然未曾與村中任何一個人交談過。


健行途中天高氣爽,溪水潺潺,路旁的野花不斷。


不知名的野花,花白如棉絮,點綴著綠色的山野。


在村子口前,不時的會遇上趕著幾頭牛、幾隻驢的老牧人從我們的前面經過。


山坡上綠色蔥蔥,前面就是秋那桶。



一個多小時的健行,終於到了。村子裡一棟棟大小、格式相似的老屋引人關注。


典型的房子。


屋頂上具特色的石片瓦。


家家戶戶的大門皆如此的虛掩著,不知其內是否有人在家。


燻得黎黑的窗櫺,屋內必定有個火塘。


玉米似乎是這裡的主食。


位於村子中央的一間老舊的天主教堂,同樣是木造結構,要不是房頂上的十字架還真不容易認出它是座教堂。教堂前廣場的小巴,是阿娜安排給團裡幾位老弱婦孺用的。


現正逢冬季,村子裡的核桃樹都只剩枯枝枒了。

阿土家

自秋那桶回頭往南,中午來到了公路旁的阿土家用餐,阿土家也是個農家樂(提供食宿的民宿)。阿土家院子裡有個大廣場,天氣太好了,阿土就在院子裡的廣場上擺好了桌椅,我們的中飯就都坐在小板凳子、靠著小矮桌吃將起來。

開飯前,我們突然發現了一位穿載了完整的傳統服裝的老婆婆。原本這位老人家只是坐在屋簷下,安靜的窩在一角,靜靜的獨自一人享受著暖和舒適的冬陽,但她那一身炫麗鮮豔的服飾太過醒目、太過顯眼,隨即招惹來十數台相機。


阿土家。


她應該是阿土的家人,是姥姥?


她是個美麗的姥姥。


她應該是阿土家最佳的活廣告、活招牌。


最初,她可能有些吃驚,怎麼突然蹦出來這麼多人朝著她猛拍照,繼而,我們看得出來,她有被打擾的焦燥和不安,我想,我們應該立刻收手了。

淺嚐茶馬古道

前幾天,在參觀「老虎跳狹谷」時,就曾走到鋼索吊橋的對岸,接觸到茶馬古道,那時候阿娜要大家先別急,又說,過幾天會帶大家去見識最美麗的茶馬古道。

午餐後離開阿土家,再往南走,沒多久來到一條鋼索吊橋,我們要從這吊橋上走到怒江東岸,那邊有段茶馬古道,我們不但要在茶馬古道上健行,更要經由這小道通往今早上我們在怒江西岸觀看的霧里村。哇!霧里村不只是可以遠觀而已,我們將親自拜訪。

早從書籍上知道茶馬古道的存在,今天得以親臨古道,雖只是一小段,從朝紅橋到霧里村往返步行需時約3小時,但己足以令人欣慰。

茶馬古道,是古代雲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貿易通道。由於是用川、滇的茶葉與西藏的馬匹、藥材交易,以馬幫運輸,因而得名。其分佈較絲綢之路更為繁密,是目前已知亞洲大陸最龐大複雜的商業道路。而馬幫,是中國大西南茶馬古道上特有的一種徒步運輸隊伍,主要是因應當地山高水急的地理形勢。馬幫的首領稱為「馬鍋頭」,而「趕馬人」則是由鍋頭所雇請的伙計,人稱「馬腳子」,運貨的並非馬匹而是由負重力強、耐力足的騾子居多。近代由於各式各樣的運輸交通工具逐漸發達,公路網逐一完成,如今,像馬幫這種辛苦吃力的運輸方式已經式微衰落了,但聽說丙中洛通往藏東南地區的馬幫隊今天仍在古道上穿梭。這條至今依舊活著的茶馬古道,始於丙中洛,沿峽谷溯怒江北上,通往西藏林芝地區察隅縣察瓦龍鄉政府所在地紮那,全長70公里。這條路既是滇藏古驛道,也是今天察瓦龍溝通外界唯一常年通行無阻的道路,該鄉物資進出主要以來此路。


新的這條橋叫朝紅橋,旁邊還有一條舊橋,早已年久失修無法使用。


這條老得不能再用的廢橋掛在這兒,倒顯得十足古意。


這是一條在上世紀末還大規模往來運輸的茶馬古道,一條你現在還能看得到馬隊的茶馬古道。


貼著山壁、沿著江水,這條古道風景甚是優美。


茶馬古道是什麼?不是旅遊書上曾經記載的歷史,是你腳下這條馬鈴聲陣陣的鑿壁小道。


這條古道上鑿痕處處,顯現出先民闢路之艱辛。


茶馬古道上的山水風景-1。


茶馬古道上的山水風景-2。


茶馬古道上的山水風景-3。


要進入霧里村之前有座小吊橋,只見阿娜正悠哉的坐在橋上打電話。


村子旁有條小溪經過。


溪上有座十分原始的水磨房。


繞過這道矮石牆前面就是人稱丙中洛最美的村寨---霧里村。


根據官方記錄,霧里村共計有21戶人家,81個村民。難怪,也都是靜悄悄的,人都不知到那去了。


好不容易遇到了一戶人家夫妻兩人在屋外幹活,可惜,語言不通,無法溝通,但我看到屋牆上掛了一具編織得非常精緻的「背籮」。背籮是用竹篾編織而成的籮框,用來背負重物之用。


看得出來,這裡的人窮而不苦。


村子外的一座瑪尼堆。


瑪尼堆上經旗飄蕩,碧羅雪山遠遠在望。


往回走的途中,遇到一位騎自行車的旅者,穿著一身勁裝,奮力的克服崎嶇難行的山徑,令人佩服不已。


回程的路上,光、影和來時完全不同,突然察覺金秋時節似乎尚未過去,在山道上依舊可以看到五彩繽紛的秋意,奇怪?剛才來時怎麼沒有發現?


多麼美的一幅畫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k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