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次金門行,最令人驚艷之處是那些散佈在島上各個角落的傳統聚落。舊聚落的改變是如此的巨大,幾乎推翻了原本我對金門的刻板印象。


傳統聚落中常見的門板上的一對扣環,扣環的底部有個八卦,八卦用來鎮邪避災,而八卦上又有個雙喜,雙喜用來祈福。鎮邪與祈福是閩式建築裝飾上兩個很重要的元素。

在歷經過戰火的洗禮和歲月無情的剝蝕,那些本該逐日頹敗、廢棄的老舊宅邸在金門國家公園成立之後,經有計劃的組織、重建與整修,這些老房子逐一恢復了舊觀,尤其當局有遠見地為它們添加了觀光的動力,將它們付諸民宿的經營形態。這些努力不啻是為百年風華的古厝老屋注入了能永保青春的生命之泉,而那些獲得新生命的百年老宅,不但保有昔日建築的格局與風采,且能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來客,更重要的是,不再隨著時光流逝,今日的光采會從人們的記憶逐漸抹去。

走入金門村落,彷彿走進金門歷史的長廊,在那寧靜的紅瓦石牆間依舊能體驗到那股庭院深深、懷舊悠遠的氣息。這些聚落,都成了旅人們的最愛。

知名的聚落有瓊林、珠山、山后、水頭、歐厝、北山、南山等七個,其中我們還分別在珠山和水頭這兩處聚落中各住上二晚,充分體驗了金門閩廈的建築風格。

瓊林聚落(濟陽衍派)

位在金湖鎮的瓊林,是我第一個踏入的聚落,當我漫步走在村子裡的古厝時,只要一抬頭便很容易看到「濟陽衍派」這樣的匾額出現在許多古厝的大廳門樑上。當時我不懂,問身旁的大魏,什麼是「衍派」?但在地人的她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好在,我及時攔下一位剛要外出的先生,向他討教「濟陽衍派」這四個字的含意。原來,這和台灣的「堂號」意義相同,例如,王姓的「太原堂」、劉姓的「彭城堂」、黃姓的「江夏堂」等等。在金門,瓊林由於是單一蔡姓的聚落,「濟陽」是蔡姓的家族標識,用作蔡姓宗祠的便叫「濟陽堂」,用作蔡氏族人房宅的,便稱「濟陽衍派」。當然,不同的聚落各有不同的標記,有趣!

後來,我從別的導覽解說員的口中知道金門早期移民多以實際生活需要的原則為主,例如,水源充足、地力較豐、臨近港澳、避風禦寒等考慮,作為選擇聚居地的基本條件。而且金門的傳統聚落多為「單姓村」,有共同的祖先,而且以「房份」來區分聚落的內部空間。「多姓村」則為少數,通常出現在港口、碼頭、商業興盛的城鎮等地。據我查了資料,水頭是較明顯的多姓村。


瓊林,是金門地區閩南聚落與傳統建築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個地方,為蔡姓氏族的世居地,由於村內文官武將輩出,朝廷御賜里名「瓊林」取代原來「平林」的舊稱。從這宗祠中許多高懸的“進士”、“文魁”的匾額,為瓊林鼎盛的文風留下了見證。



瓊林同房脈的家戶以其所屬的祠堂為中心,家戶的坐向一致,而宗祠多為二落或三落合院。



宗祠建築極盡精雕細琢之能事,以增添其莊嚴華麗的氣勢。



別忽略那些高懸的燈籠,這叫「女婿燈」。舉行婚禮時,新郎迎娶新娘所帶領的迎親隊伍中,會以寫著新郎姓氏的傘燈作為前導,前往女方家迎娶,之後再帶回懸掛於男方家中祖祠廳堂,這與姓氏燈有著相同的功能。



幾具被擱在地上,已陳舊不堪的姓氏燈或女婿燈,其上除了有“蔡”字之外,還可辨識出燈籠也寫上“濟陽”的字樣。



巷弄間、廳堂前,為公共區域,傍晚時天氣較為涼爽,常見老人家含貽弄孫、鄰居間閒話家常、或小朋友群聚嬉戲的常景,令人想起台北都會裡早已不見的早年歲月。
瞧,那踢在半空中的養樂多罐子。


珠山聚落(河東衍派)


昔稱「山仔兜」的珠山(河東衍派)位在金門西南的金城鎮,四周丘陵環護,背靠雞庵山,中有大潭,是個盆地的地形,村內所有建築皆面向大潭依山而築。



麗真所倚靠之處即為大潭邊上的矮牆,珠山的建築不同於其他聚落,沒有單一朝向(如瓊林),卻以宗祠為中心,環繞在緩坡四周,共同面向中間大潭。我們頭二夜就住在珠山的“來喜樓” 又叫薛永南兄弟洋樓。即麗真後方,最後一排三棟樓房中的中間那棟。



從來喜樓的樓頂往下眺望珠山聚落,時為清晨,晨霧裊繞。



整個聚落以大潭、薛氏大宗家廟、雞庵山為中軸線,位居中心的薛氏大宗家廟是維繫宗族情感的重要空間,其它屋宅均圍繞其四周發展,形成聚財的風水形式。



薛氏家廟是整個聚落最重要的建築,首建於清乾隆卅三年(1768),數百年來經過多次整修,現看到的是2001年重修後的面貌。平面格局為二落大厝,本體牆身材料為磚牆,人字砌石牆。



這家廟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精緻細膩的裝飾,其中正廳大門上表面立體突出的門神是金門所僅見,非常特別。



其深藍近乎墨黑的門板配上艷紅的對聯,似乎成了金門民宅的一項特色。門框上幾抹斑駁粗獷的油漆手法與其上、其旁兩組細膩的木頭雕刻相映成趣。前方有一石鼓,石鼓又稱「抱鼓石」,是固定門框的「門枕石」之一。鼓是「驅邪迎神」的法器,故石鼓亦有鎮邪,守護的功效。



金門的古厝除了屋頂應用木材棟樑支撐之外也應用甚多的木雕裝飾。古厝裝飾的木雕取材種類豐富,包括動物、植物、器物、人物等圖樣,造形立體生動,刀路輕柔順暢,深刻明白,而且構圖和諧統一,少有繁複的贅筆。這幅木雕作品可以說是一項美麗的工藝美術品。



土牆上的漆彩,與前幅的木雕相比,毫不遜色。



珠山聚落為傳統閩式建築,以紅色磚塊鋪地,聚落內主要的宅第有:頂三落、大夫第、將軍第、薛芳見洋樓、薛永南兄弟洋樓等。麗真正在欣賞一處民宅的建築裝潢。



將軍第的屋前立了一座古老的石製旗竿座,從前若是沒有功名是不可以隨便在屋前立旗竿座的。「將軍第」,是清代金門總兵薛師儀的故居,曾平定小刀會、擊潰太平軍,也是唯一擔任過金門總兵的金門人,受封為「武功將軍」,備受敬仰,現在也是一間民宿。



珠山人說,有水頭厝,無珠山富。清末民初,珠山子弟絡繹赴菲律賓呂宋發展,僑匯經濟豐富聚落風貌,薛永南兄弟是(於民國十七年)返鄉興建洋樓的第一人,薛家也是珠山唯一洋樓型態的古厝民宿,這樓還有個討喜名字,叫「來喜樓」。



薛永南兄弟洋樓,是個二層樓的建築,紅磚外牆、圓弧拱形的門廊,散發出似迪化老街、大溪老街那般巴洛克式的風味。



從來喜樓的大門看出去,附近的屋宅大多為圓脊即馬背脊的房子,少見燕尾脊。



來喜樓的每一層樓皆為四房一廳的格局,門坎前是一樓大廳,門坎後即為左右廂房,每邊各有二房。從小地方即可看出主其事者的用心,做到了古色古香的地步。



這是來喜樓二樓的大廳。



午後的斜陽照射進來,透過窗格,在二樓的廂房牆上形成了有趣的光影圖像。



樓美,房間舒適,還有許多貼心的小地方,房間內備有吹風機、眼罩---擔心怕月光太亮你睡不好,小手電筒---擔心你要夜遊,而我們的確也作了一次二個多小時的夜遊,隨著當初參與改建設計的台大教授走過歐昔再到海邊如此走一遭。水果、甜點隨手可以免費取用。



但最難得的、最令人懷念的還是來喜樓的管理者李梨英小姐,她熱情大方,照顧訪客無微不至。此刻,她正在為我們泡珍貴的膨風茶(東方美人茶)。


未完,請看下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k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